以前印刷業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復制圖文、依靠訂單作業的加工行業,印刷技術被理解為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印刷“人才”的培養不得不依靠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傳授。時至今日,這種人才理念仍然被一些地區、一些企業、一些人士奉為“經典”。誠然,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印刷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顯得很落后,作坊式工廠多,勞動型工人多,手工操作多。特別典型的就是溫州市龍港鎮、金鄉鎮一帶,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工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的甚至深懷絕技,如果不是手把手傳授,新人休想取得半點真經。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印刷業的發展也隨之加快,特別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帶,印刷業最為發達。但由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印刷生產模式正在受到數字化印刷的強烈沖擊,愈來愈多的數字技術滲入傳統印刷方式,數字技術正在改造傳統印刷技術。新的數字生產模式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經驗型人才的培養方式遠遠跟不上新技術的發展節奏。印刷企業需要的人才有兩類:一是專門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人才,二是從事印刷企業管理人才。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印刷科技日新月異,印刷企業急需一線實踐性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可以說,我國的印刷教育產業已經形成規模,開始為我國印刷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印刷院校逐漸增多,也涌現出一大批印刷人才。但與印刷發展速度來比,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不夠完善,人才培養方式也相對滯后,人才緊缺與浪費現象共存,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已經成為培養印刷技術人才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承擔著培養一線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的艱巨任務。但由于受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影響,現行高職印刷技術專業的教材計劃與教學大綱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不僅教材因編寫出版周期過長而遠遠跟不上技術發展,而且在專業課程上設置不合理、知識面狹窄,重理論輕實踐等。因此我們在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法與手段和專業建設等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筆者認為,加強高等職業教育印刷技術專業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一、科學合理制訂教學計劃和大綱,優化課程設置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要面向市場的,如果培養的人才是市場不需要的或已經過時的,職業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我們在設置專業時要以職業崗位或生產、技術領域的需要為依據,讓設置的專業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針對性是指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和分析,使設置的專業能夠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例如:我院專業教師在溫州中國印刷城一帶經過充分市場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溫州本地區及周邊地區印刷企業實際與我院的實際辦學情況,于2004、2005年新設了“印刷技術”和“印刷圖文信高素質印刷(對西南印刷業界在西部大發展時的探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此外,學校在制訂和修訂各專業教學計劃時,也要充分考慮針對性、應用性、實踐性。只有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專業的具體情況,進行職業分析,確定其具體的知識、能力結構和職業素質要求,并將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個性化,弄清職業對從業者的素質和職業能力的細致要求,使專業與社會職業群的內在聯系及教育過程與職業活動過程的內在聯系顯現出來,來增強適應性和針對性,才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例如,我院的專業設置和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制定都是做過充分廣泛市場調查,在聽取多位專家(教育專家與企業專家)的意見和總結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制訂出符合職業技術院校教學層次的教學計劃。在這份教學計劃中,避免了過去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大綱中理論知識的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并不追求理論教學中所謂的知識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強調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尤其是加大了實際操作和實際生產的時間比例,理論與實踐比例各為50%。由于高職院校是三年制教學,學生又沒有專業基礎,而真正在校學習時間只有兩年半,因此我們必須將專業基礎課提前讓學生接觸,讓他們早點了解專業,對專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專業學習產生興趣,知道自己該學習些什么,怎樣才能學好。另外,我們對高職大部分專業進行調查分析,學生反映大一期間對專業了解甚少,一些專業基礎課根本沒有涉及到,到大二才剛剛接觸專業課,這樣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上一定要科學化、合理化,達到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目的。
二、加強教學改革,更新教學手段,加強實驗實訓中心設施建設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學校在對學生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上顯然做得不夠。然而,現在新的事物、新的理念以及新的知識不斷涌現,這種知識的靜態接受方法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因此,在現代教育中,我們應該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在教學中要強調是學生“學”,而不是老師“教”,時時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也不要過于注重形式,可以采取一切手段來達到所需要的教學效果,例如:研討教學、多媒體教學、實際操作教學、網絡教學、游戲教學等。如印刷概論、印品質量檢測與控制、印刷設備電路、印刷材料與適性等課程,單純在課堂上講理論是非常抽象、乏味的,學生根本無法理解。如采用實際操作教學,學生就能清楚地了解印刷機等設備的構造,直觀、動感性強,容易理解,便于學生的理解掌握。
三、加強校企聯姻,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一體化為保證所培養的人才能更貼近企業需求,縮短與生產實際的距離,必須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成立以企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為主的專業培養委員會。讓企業直接參與培養計劃的審定和有關教改的課題研究,有利于學校及時將最先進的技術知識傳授給學生,改進學校的培養內容與方式、管理等工作。
同時學校也可與條件較好的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緊密的聯系,把企業作為學生的實習實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