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玖龍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接受媒體采訪
東莞制造業如何轉型,備受各界關注。制造行業大咖更是感觸良多。
正在進行的2016年全國兩會上,來自東莞的全國政協委員、玖龍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這位在傳統制造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造紙大王”,對近幾年中國制造業發生的變遷有著深刻的認識。
面對媒體的采訪,張茵主動接招,自信地向媒體談起制造業,“東莞轉型升級留下來的企業是有競爭力的。對于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和務實高效作風,我們也非常認可,非常有信心在東莞繼續發展。”
政府部門務實辦事效率高
近年有些企業把一部分業務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如東南亞地區。其實從全球來看,中國制造的加工產品質量是非常好的,在全世界暢銷就足以說明問題。
張茵說,經歷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是好企業,而且正走在堅持綠色發展的轉型道路上。
對于近年來東莞制造業受到沖擊的問題,張茵認為,東莞對企業的吸引力依然存在,“我不覺得東莞的環境有什么大問題。”她指出,東莞確實是在轉型升級,并且整體環境向好,“我覺得東莞還是非常有優勢的,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都非常高,還相當務實,否則我也不會留在東莞了。”
張茵說,東莞現在轉型升級留下來的企業是有競爭力的,我們對東莞的營商環境也非常認可。只是隨著經濟發展轉型,有些產業適合在東莞,有些產業可能不適合東莞,需要轉移到其他地方。部分企業遷出東莞,是由于企業發展的需要,這是客觀存在的。“我覺得外商未來的發展關鍵要看成本,哪里的成本更有優勢,營商環境更適合自己,應該成為外商考慮的重點。”
東莞的經濟發展更有質量
發展模式的切換必然要經歷陣痛期。目前,以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已經率先主動淘汰了大量落后產能,經過這樣大規模的、壯士斷腕般的大浪淘沙,張茵認為,“留下的企業是有競爭力的企業,這些企業也應該成為綠色發展的先進者和排頭兵。”
張茵還以玖龍紙業為例,談起了轉型升級的必要性。早在三年前玖龍紙業就與德國方面的先進技術進行對接,現在考慮的是如何學習借鑒德國的先進技術,在五年內全面達到工業4.0標準。“玖龍紙業東莞基地的年產能達到530多萬噸,占玖龍年總產能的一半,我們粗略算了一下,五年規劃中15臺紙機改造就要花數億元,相當于犧牲了一臺紙機的產量。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是非常值得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張茵認為,東莞在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發展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而且措施也越來越精準,成效越來越明顯。2015年全市引導關閉了160多家造紙廠,減少了560多萬噸的造紙產量,政府拿出真金白銀引導獎勵去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可見東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決心。
如今,東莞水鄉片的天空變得更藍了,空氣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張茵說,“這讓人感到很欣慰,說明東莞的發展更有質量。”
留住中國制造業的“根”
張茵在調研中發現,廣東等地外遷的制造企業只是小部分,除去一些關停倒閉的企業外,大多數企業仍在國內咬牙堅持。“說明這些企業只要條件成熟,還會回流到國內。”
如何將這些中國制造業留下來或引回來?
張茵提議政府采用減免稅的辦法最直接。她說,從企業的各種要素成本分析,人力、土地等成本是無法降低的,要不斷提高勞動者生活水平,拉動整體消費,企業不宜降低人工成本。但能夠為企業減負,提高企業競爭力,而且見效快的就是政府在稅收上給予優惠。
此外,張茵還提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制造業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這關系到中華民族未來,對于那些已經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要在環保上實行一票否決,稅收優惠政策只對那些依法守規企業,不搞優惠政策的終生制。
“對制造業的未來,我們都充滿期待。”張茵說。張茵還建議政府,在利用稅收優惠扶持企業時,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實行差別化,講政策扶持細分類別,實行精準發力。有針對性、出臺精準措施,留住現有的中國制造業,這些沒有離開中國,正在尋求突破的制造業的堅持者們是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