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智能驅動,已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從制造到“智造”,是江蘇經濟華麗轉身的必然路徑。
“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這幾年過得很不輕松,特別是紡織為主的服裝制造行業,面臨成本上升、產業過剩、品牌競爭力下降的嚴峻現實,利潤率不斷降低。”全國人大代表、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高德康坦陳當下傳統制造業生存之困。
“推動中國智造,振興實體經濟,必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中國制造2025》已經出臺,具體到紡織服裝行業也面臨由大向強的轉型。比如去年我們投資5600萬元進行倉儲智能化改造,流水線上用工少了,但勞動效率卻上升了30%。”高德康說,“智造”,并不是簡單地用機器替代掉部分重復勞動的生產線上的工人,而是要讓“智能化”融入企業生產、銷售、服務的每一個環節,促使生產效率更高、產品性能更優、營銷和服務更健全完善,讓企業管理運轉更順暢。但高德康也提出,現在有很多企業有智能升級需求,卻不知從何下手,缺少技術和方案,“企業、智能制造軟件開發運營商、相關科研機構以及行業協會應該積極整合推進智能制造的各種資源,建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麗芬也深深感到,傳統產業智能驅動、打好提檔升級攻堅戰極具緊迫性。“政府工作報告第11頁上提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們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陳麗芬說,“家紡行業市場規模很大,每年達到8000億元。智能制造將是未來產業變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們正在通過構建大數據平臺,通過從產品研發到制造再到終端零售等企業運營中的各項數據,加強信息化管理,增加輔助裝置改造設備,提高生產設備的智能化程度,比如染色等比較有規律的工序,已經實現機器換人,以簡化生產工藝流程,實施流程再造。”
陳麗芬也意識到,當下智能制造的發展還存在不少梗阻。“應集中資源支持發展智能制造,一方面是治‘標’,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是治‘本’,建議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督促行業協會等組織進行專業的市場調研,制定產業發展標準,上下游的深度融合,提升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水平。同時還希望能在資金方面傾斜,對重點智能化改造項目進行扶持。”
機器人也能釀酒?答案是肯定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素明介紹說,他們在全國最早嘗試白酒智能化釀造,從糧食運進來到酒釀好運出去,大多數環節都已交由機器人操作,“當前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已完全能滿足釀酒工藝的需求”。周素明說,白酒釀造同樣離不開創新驅動,他們主動擁抱現代科技,以此提升傳統產業。智能化釀造完全刷新了“今世緣”的白酒生產現狀——過去一個班組十幾個人,現在縮減至兩三個人;人工釀造兩班倒、三班倒,機器人則能實現全天候工作,這不僅對人力資源是一種解放,而且實現了標準化生產,產品精準度更高。
“智能化代表行業發展方向,今天不做就晚了。”周素明表示,他們的釀酒機器人是自主研發產品,他們將自身需求與哈工大、常州銘賽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充分進行溝通,共同研發出適用于釀造流水線的機器人,設備由不銹鋼做成,去年中國酒業協會已在行業內示范推薦。“如果釀酒行業能廣泛使用智能化手段釀酒,不僅能提升行業科技水平,擴大市場需求,而且還能拉動鋼鐵等傳統產業去產能。”周素明認為。
“前段時間我在無錫參觀一個紡織廠,企業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技術,過去紡織工人來回穿梭檢查紗線有沒有斷頭,現在紗線車間有1萬個物聯網節點,機器人的激光設備就可以檢測并定位紗線的第幾行、第幾段扯斷了,很先進。但是,他們的設備卻是從意大利進口的。”全國人大代表、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曉蓓是智能制造設備研究方面的專家,面對記者,她講述了一個智能制造進程中喜中有憂的細節。
吳曉蓓說,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和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與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外強內弱’形勢嚴峻。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國,但資料顯示,目前75%以上高精度減速器、高穩定專用伺服電機、高性能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售價居高不下。6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日本、歐洲企業壟斷,國外機器人企業正陸續進入我國并擴大產能,自主品牌企業發展空間在縮小。”
吳曉蓓還談及“雇傭軍之憂”:我國機器人產業空心化風險也較明顯,相當一部分企業以集成組裝生產為主,停留在模仿、跟隨和簡單集成階段。吳曉蓓說,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存在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無序競爭的局面,高端機器人以及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關鍵器件缺少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和戰略布局。同時,對企業來說,工業機器人的更新換代需要大量成本,若現在大量中低端工業機器人占據了市場,將帶來今后企業升級的困惑。應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突破領域,盡快研究出臺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工業機器人產業技術路線圖”。還應為中小企業應用本土產品實現“機器換人”提供解決方案、給予資金扶持等。“機器人的應用十分寬廣,相關人才培養計劃也應擺上日程了。”吳曉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