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國99%的公司和集體都將消失,各種垂直的平臺將誕生。大量自由職業興起。中國社會的組織結構從公司+員工,變成平臺+個人。每個人都將沖破傳統枷鎖的束縛,獲得重生的機會,關鍵就看你是否激發了自身潛在的能量。這才是一場真正解放運動!
17、未來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即可以獨立完成某項任務,也可以依靠協作和組織去執行系統性工程,所以社會既不缺乏細枝末節的耕耘者,也不缺少具備執行浩瀚工程的組織和團隊。
18、未來如何擁有自己的產品?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創意——表達——展示——訂單——生產——客戶。當你有一個想法時,你可以先表達出來,然后在平臺上進行展示(這樣的平臺會越來越多),然后吸引喜歡的人去下單,拿到訂單后可以找工廠生產(不用擔心量太少,今后的生產一定會精細化和定制化),然后再送到消費者手里。
19、中國今后將無工可打。打工的本質是定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并不承擔結果。隨著雇傭時代的結束,你必須主動思考和去解決問題,并竭力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社會和他人創造價值,否則你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中國人的工作方式正在從“謀生”到“創造”升級。
20、中國今后將無生意可做。傳統社會只所有生意可做,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使社會的“供給”和“需求”始終是錯位的,這就需要商人的商業行為去對接他們,并從中謀利。而互聯網搭建起的商業基礎會越來越完善,今后兩者可以隨時精準連接。所有的中間環節都沒有了,賺差價的邏輯也就不存在了。“經商”一詞需要再定義,溫州人的那一套思維徹底落伍了。
21、中國的社會結構將越來越精密細致。以前每一個“需求”和“供給”都是由企業完成,今后都是由個人完成,可以做一個這樣的比喻:如果經濟是一場血液循環,那么今后它的毛細血管會更加豐富,輸送和供氧能量會更加強大。
22、中國人找回信仰的邏輯是這樣的:新規則——新秩序——新精神——信仰。具體來說就是:中國正在建立一套完善而合理的社會秩序,讓每個人都能各盡其才,各取所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秩序,而秩序的運轉將產生新的精神,比如契約精神。精神的碰撞激發起內心的向往,一旦我們心有所屬,這就是信仰。
23、法治的最高境界是人治,人治的最高境界是無治。什么才是無治?即依靠利益關聯進行互相制衡,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與外界有無數個連接點,依靠這些連接點,每個人的處境都將直接綁定自己的行為,貪婪、懶惰、無知作為人性的負面,都將被自然克制。
24、中國商業未來十年內的主題都將離不開“跨界互聯”,以互聯網+為基礎,不同行業之間互相滲透、兼并、聯合,從而構成了商業新的上層建筑。這就是《跨界戰爭》一書所描寫的內容(已出版上市)。不同業態將互相制衡,最終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從而形成新的商業生態系統。
25、中國未來社會的完善,離不開一批有“匠心”的人:也就是那些腳踏實地的人。比如工匠、程序員、設計師、編劇、作家、藝術家等等,因為互聯網已經把社會的框架搭建完成,剩下的就是靈魂填充!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工作崗位,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將獲得提升,將獲得尊重。
26、中國精神文明的紅利期正在到來。傳統的物質文明進展步伐已經開始放慢,因為工業化已經將社會各項硬性設施布局完善,物質的野蠻增長期已經過去,而互聯網又已經把所有的鏈接搭建完畢,柔性內容開始兇猛增長,新文化行業是一個增長點。
27、中國今后的私有財產會更加神圣。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圍繞利益展開,而且目標簡單而明確,財富分配不再需要依靠政府主導,而是一種天然的價值回饋。匯聚大家之私,即成社會之公,此乃民富國強。
28、中國未來只有三種角色,自下而上依次是:價值提供者——價值整合者——價值放大者。價值提供者是依靠個體勞動創造直接財富,比如:司機、醫生、律師等等,影響力大了可以靠名聲創富,比如明星、作家、大導演、名主持等等。價值整合者是依靠配置社會資源間接創造財富,主要指的是企業家和各種組織的領導者,他們促進社會資源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動。價值放大者是依靠平臺或財富的力量去撬動企業和項目的成長,他們往往是大平臺的擁有者或財團掌控者,比如馬云、馬化騰、李彥宏、巴菲特、孫正義等等,他們促使社會財富呈爆發式增長。三個階層不是固化的,而是可以流動的。
29、中國人的財富形式先后經歷了:糧票(花錢的權力)——存款(現金數字)——房產(固定資產)——估值(虛擬財富)四個階段,未來的財富形式一定是估值或市值,趨于虛擬和抽象,只是一個數字。即:你擁有多少財富,并不代表你就可以隨便花這些錢,而是代表你有支配這些錢的權力,財富多少意味著調動資源的大小。究其本質,是整個社會越來越共享化、公開化、公共化。
30、中國未來將建立一個偉大的“超級互聯網公司”,將BAT收入囊中,通過高效協作和行業細分,來優化配置社會的各種資源,包括各種大大小小的、邊邊角角的零部件,不浪費一個螺絲、不放棄一個靈魂,將整個社會帶入價值創造和吸收的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