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青島喝啤酒,都是拎著塑料袋,不用搞玻璃瓶。啤酒包裝,在一瓶啤酒的成本中,居然超過了50%。沒有了這個成本,當然能出好酒。
大家總感覺啤酒越來越難喝了,除了口味越來越刁等因素,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后發現,啤酒廠商們花在原料和制造上面的成本越來越少,酒不難喝才怪。
假設一瓶成本2塊錢的啤酒,光包裝就超過1塊錢,電費水費人工工資雷打不動且年年上漲,平均一瓶超過5毛,除掉這些,啤酒公司花在原材料和制作環節的成本,每瓶不到5毛錢。
加上各種銷售費用,以及各級經銷商的利潤,最終賣到消費者手里,一瓶啤酒超過5塊錢。
為了控制成本,啤酒廠商們往往在原材料上動手腳,最常見的就是用大米代替麥芽。中國啤酒行業,已經很難找到幾款沒加大米的啤酒了。
啤酒一半的成本花在了包裝上
別看啤酒廠商們推高端啤酒炒出了花,真正銷量的中流砥柱,其實還是低于4塊錢一瓶的低端貨。
華潤啤酒(00291.HK)2016年報中不是說了么,雪花的銷售單價是每升2.5元,折合每瓶1.25元。
近些年,啤酒企業的成本越來越高,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啤酒價格的上漲。
其中,人工成本首當其沖。以燕京啤酒(000729.SZ)為例,2011年-2015年的營業成本中,人工工資的比例由12.11%逐年上升至16.31%。
2011年,燕京啤酒39115名員工,工資花了8.15億元;到了2015年,員工數量減少了110人,工資總額卻上漲到了11.51億元。
除了人工工資,還有些固定的開支,在營業成本中的比重每年都差不多,比如說電費、水費、啤酒的制造費用等,加起來占了三成。
當然,最重要的是啤酒的包裝費用。斑馬消費查閱青島啤酒(600600.SH)2000年以來的年報發現,2002年,青島啤酒的包裝費用占營業成本的57.6%。
此后,由于啤酒價格上漲、高端化,啤酒包裝工藝改進等原因,青島啤酒的包裝費用在營業成本中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但有數據可查的2006年-2010年,仍然保持50%左右的水平。
也就是說,做一瓶啤酒,其中瓶子等包裝物,花了一半的成本。
2011年以后,青島啤酒沒有再公布營業成本的構成,包裝費用的比例不得而知。
各項成本越來越高,啤酒企業控制成本的需求又很強烈,怎么辦,只能從原材料著手了。
啤麥不夠,大米湊
啤酒的原材料中,麥芽最為重要。
中國有些所謂的高端啤酒,宣稱是進口麥芽釀造的,口感沒太大差別,居然價格比進口啤酒都貴。
啤酒麥芽的工藝要求比普通麥芽高很多,所以,中國市場上優質的啤酒麥芽是奇缺的。
去年開始,百威英博在江蘇找了一塊地,跟人合作種啤麥,就傳達了中國啤酒行業的這種“焦慮”。
啤麥少,啤酒多,怎么辦?中國的啤酒廠商們早就找到了“完美”的解決方案:用大米。
已經不知道是誰最早想出了用大米替代啤麥這一“偷天換日”的計謀,也不清楚到底是哪家啤酒廠商最早把大米引入到工業化啤酒的生產中,只知道,大米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啤酒的原料表中。
青島啤酒2003年報披露,2002年青島啤酒的生產成本中,麥芽占據了12.6%,大米的比例為2.9%。
大米本身可以釀酒,啤酒中使用大米,保持了啤酒的酒精度,可以大幅降低麥芽的使用量,降低成本。不過,啤酒的原麥汁濃度受到影響,口感自然差了很多。
啤麥的市場價格分不同檔次差別很大,最貴啤麥的價格會是普通大米的十倍左右。
作為中國啤酒行業曾經的“老大”,青島啤酒在信息披露方面較為坦誠。雖然啤酒中使用大米早已不是什么行業秘密,大家也都若無其事地把大米寫進啤酒瓶子的原料表。但是,只有青島啤酒,在部分年份的財務報表中大方地披露了大米的用量。
2003年之后,青島啤酒大米的使用比例逐年升高,到2010年,麥芽占據青島啤酒當年生產成本的12.4%,大米占據了8.1%。
大米的比例不僅翻了幾倍,按照麥芽和大米的價格比,大米的實際使用量可能已經接近或者超過麥芽。
照這么下去,也許要不了多久,中國啤酒業也許能在白酒、啤酒和水之間,探索出一個新品類。額,各位看官不妨大膽猜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