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好是雞年,虎爺和你們說說,一個專門做雞生意的創業故事,你們不要想歪了,而是那種能吃的雞。
假如有一天,身邊的朋友突然和你說:城市套路太深了,我要回農村養雞了。
你千萬不要嘲笑他,不要認為養雞是沒有技術含量,沒有出息。
然而,你知道嗎?就是看不起眼的傳統行業,有人把它做上市(不是菜市場)了,2015年11月2日,在深交創業板掛牌上市,市值超2000億,成為了創業板市值最高的企業,像萬科、平安銀行這樣的企業都不及它。
正當資本寒冬,倒閉潮到來的時候,是很多企業最難熬的日子,讓人感到震驚的是這家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養雞公司,33年來利潤卻一路高歌,竟然增長了九成,比那些世界500強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因此,有人說“中國最好的企業,除了華為,還有溫氏”。
而且,這家企業更是帶出了一大批億萬富豪,溫氏集團整體上市后,帶出了六千多名土豪,其中就有13位億萬富翁了。
都是說“家財萬貫,帶毛不算”,如今這句話已經被顛覆了,養雞都可以做得這么牛逼,俗話說牛逼的企業背后都有一個牛逼的人,不得不說溫氏創始人:溫北英,當之無愧是雞王,不僅雞多,而且很賺錢!
溫北英 (中)
曾經的小學老師,
卻只能靠每天以養雞來消磨時間!
其實,在養雞之前,溫北英是一名小學老師,是那個年代人人都羨慕的工作。好景不長,1957年的政治風暴中,他被打為了“右派”分子,校長再也不敢留他教書了,于是讓他回到了老家石頭沖村。
回村后的溫北英,一段時間里都郁郁寡歡,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別人進了一些雞苗,溫北英突然有開一家養雞場的想法,因為在他們村,前襟新興江,后枕屋背山,山巒蒼翠,綠樹掩映,一直有養雞的習慣,以三黃雞聞名于粵西。
每天光喂雞就需要大筆的錢,大家都是農村的,還哪里有這么多的錢啊。沒錢怎么辦?去河里撈河蝦,或者喂自己吃的口糧;買不起疫苗就到山上采摘藥材。
為了更好的管理,溫北英干脆把家安在了養雞場,吃住都和雞一起,把它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天無微不至照顧。
老天又和他開了一次玩笑,每次養的雞就快上市的時候,都降臨一場瘟疫,甚至一連三場,看著這些辛辛苦苦養的雞,就這樣一個個的死去,還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溫北英和家人欲哭無淚啊!
臥薪嘗膽,苦練技術,
最終成為一代“雞王”!
村里有些人甚至嘲笑他:養什么不好,養雞,夸大了吧。面對這些冷嘲熱諷,溫北英并沒有像當初一樣消沉下去,而是選擇苦練養雞技術,默默的努力。
后來,溫北英養的雞越來越好,很多人都不夠他養的好,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雞王”。
好像命運總喜歡和他開玩笑,每次爬上高山的時候,總是突然摔落下來,反動派又以“割除資本主義尾巴”為名,讓溫北英不能養雞。
和七八個人,
8000元開始干起!
直到1978年,溫北英才得以平反,可是在雞圈里已經混了20年了,自然不能回去教書了。
因為他養雞比較厲害,于是被安排在縣食品公司做起了養雞技術員。
(溫北英與同事合影左二)
1983年改革風春吹滿大地,讓很多人蠢蠢欲動,有想下海經商的念頭,溫北英的二兒子溫鵬程就其中的一個。
大學畢業后,溫鵬程沒有去學校安排的鐵飯碗,而是選擇了回農村和父親一起養雞。
于是,在廣東新興縣的一個小農村里,溫北英和二兒子溫鵬程以及村里幾個人合伙開了一家小小養雞場(每人入股1000元,大概七八個人),取名為簕竹雞場,這就是溫氏集團的前身。
簕竹雞場
養雞場建起來后,很多事并沒有溫北英和溫鵬程想的那么簡單,可以說是創業維艱啊。
養雞算是風險比較大的行業,投入比較大,而且收益還特別的遲,通俗的講就是只有養大的雞才能換錢。
養雞非常辛苦,就算養大了去賣錢,銷路也是一大問題,面對這些困難,有些股東就開始動搖了,4位股東退了出來,還退走了股金。
禍不單行,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讓大家措手不及,對于這場大瘟疫,就算溫北英養雞技術很厲害,也是束手無策。
后來,二兒子溫鵬程,幾經周折才找到華南農業大學獸醫系禽畜專家岑教授,在他的指導幫助下,疫情才得以控制。
這下溫鵬程才清醒,后來他決定拿10%股權和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合作,可以獲得他們的技術支持,但股東們不樂意了,表示強烈反對,不過父親溫北英贊同他的做法,于是和溫鵬程投了贊成票,最終以占多數股權同過。
溫北英和溫鵬程堅持,沒有讓他們失望。公司慢慢好轉,銷路也慢慢打開了,在養雞業可是做的風生水起,1987年雞場的純利潤就達到了8萬多元,股東們都成了萬元戶,樂開了花。那個時代的萬元戶可不得了,幾毛錢就可以買很多東西了。
溫北英離開了,
但他留下了最寶貴的“財富”!
1994年3月16日,溫北英因長期高負荷的工作,最終積勞成疾,遺憾離開了,但他的精神財富卻影響了所有溫氏人。溫北英的離開,重任自然交到了兒子溫鵬程身上。
溫鵬程
公司發展越來越快了,很多產地已經滿足不了現在的發展,面對未來,公司的發展方向是溫鵬程最需要思考的。
對經營規模進行變革:
其實,早在溫北英的那個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溫氏模式”,就是以“場戶結合”和“代購代銷”的模式和周邊的農戶合作。為他們提供一切的技術支持!這就是溫氏最初的模式 。
而現在的這樣模式已經遠遠跟不上企業的步伐了,溫鵬程把目光放在了養雞的上下游,就是飼料和銷售上。最終建起了屬于自己的飼料廠,以及立肉雞銷售部,把原來的“代購代銷” 改為了“保價回購”,正是這種模式讓養雞農戶挽回了很大的損失。
2013年的一場禽流感,讓溫氏每天虧損額近3000萬元,累計虧損達到了30億,即使這樣嚴重的虧損,還是和養雞農戶保證,至少讓他們獲得每只雞一塊錢的收益。
溫氏也有過想轉型和生產退縮,還好在養雞農戶的信任和支持下順利度過了難關。
給雞加上了高科技的“翅膀”:
溫北英一直有擁抱高科技的欲望了,看看圖中的那臺電腦就知道了,在創業時期還愿意花這么多錢裝備一臺電腦。
但是,溫鵬程比他老爸的科技欲望還強,1991年就大手筆投資了17萬建起了信息化建設。
把傳統的養殖也和高科技相結合:小雞苗入庫,整個長大的過程(吃飯、打疫苗、生蛋),500只雞,只要幾個人就可以了。
而如今更是厲害,直接擁抱了互聯網,在外面用手機動動手機就可以管理整個雞場了,要是溫北英知道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啊。
現在已經由原來的機械化養殖過渡到自動化、信息化養殖,然后到現在的智能化。
最終成為了農牧行業中的“華為”
如今的溫氏堪稱農牧行業中的華為,想想當寒酸落魄的養雞場,到現在現代化養殖也中的巨無霸,在5萬多個養殖戶中,有95%以上都與溫氏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
2014年溫氏的肉雞上市量高達6.97億只,肉豬上市量達1218萬頭,養雞全球第一,養豬全球第二。
溫氏為什么可以把傳統行業做上市?關鍵還是他們做傳統行業的手段和別人不一樣。
一直以來他們都是用最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來做農業,從1993年開始用電腦,用局域網,再到今天的互聯網、物聯網,已經構建了數據化、透明的精益管理系統和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可視化、標準化養殖系統,走在了全國做傳統行業的最前面。
溫氏告訴我們,即使傳統行業,一樣可以做得很好,同時也給那些天天喊著說傳統行業不行了的人當頭一棒!
做傳統,但觀念手段不能傳統,還是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
否則,你的養雞場永遠只是一個小小的養雞場;你開的店永遠只是一家小小的店;
我們都希望未來就像一張大餅,但是否能烙出“大餅”,是取決于烙它的那口“鍋”——這就是“格局”。
所以格局不夠大,在傳統行業只能很傳統地做。
格局不大的人,10年后,你會發現他們的距離越來越大,同樣是砌墻的三個人,有的還在砌墻,有的已經成了工程師,更有的成了老板。
是運氣嗎?不,不,是格局!